关于组间休息时间
0 U2 c, p a$ e7 N( i1 L
$ Q" d6 [* O( O. e" d 力量训练的强度,可能通过改变训练的组数、次数、负重量,以及组间休息时间来调节。改变其中一个因素,其他因素也会相应改变。例如,如果减轻负重量,运动员就可以做更多的组数和次数。相反,如果减少组间休息时间,运动员的负重量,以及能完成的组数和次数都会受到限制。7 G& G3 k% n" \# \# U
4 M# B6 C+ g( h! t. H
巴西的研究人员发现,在采用5个训练动作、每个动作做3组、每组做8次的训练计划练上半身肌肉时,与组间休息1分钟相比,组间休息3分钟时,运动员的训练量能显著增加
7 b) p( w) Y2 q' h' G3 R
8 ?; a }, e0 z ^, N 当然了,训练量只不过是测量训练努力程度的一个标尺。较短的组间休息时间,通常能迫使合成代谢激素的分泌增加。这样训练效果可能会更好。更长的组间休息时间(比如说5分钟),也许更适合大重量训练(也就是每组只能做1~2次的训练模式)。! ]8 j( y7 P# M Y2 M' a
8 ?' D" E6 R7 `* j8 N O 总而言之,我们判断一个训练计划的效果时,应该看肌肉块和力量的增长程度,而不仅仅是看一次训练量有多大。" K) I8 T- J9 V- C, U7 e% P) ?
3 C/ A+ r( p9 P+ H( j2 d& D5 a! b
3 w2 B+ _3 G0 T+ s( p* l
$ `& G( e! Q) z; f/ T7 L
变化带来效果
3 U& }2 j7 i; R
: S/ k" W8 ?, s) b$ C T" R 许多健美运动员长期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,但却收效甚微。其实,做20组20次深蹲并不见得是好事。如果你练完之后,一个星期走路都不利索,甚至把自己弄伤了,那就太不值了。所以说,蛮干不如巧干。练得多不一定是好事,如果恢复跟不上的话,练得再多也白搭。) S' K5 F& w9 P6 A4 ^
s8 M$ U9 j# E9 E+ x; q# y" Q
7 x* T* Q& Q2 C) b; {8 A: i
采用周期性训练模式,也就是在一年的不同时间,采用不同的负重量、组数、每组重复次数,以及组间休息时间,可以避免身体对训练刺激产生适应。5 ~& Q7 O, z( e* x5 a& w
2 L# B t" v" S
比如,一段时间采用高强度低量训练模式,另一段时间采用低强度高量训练模式,使运动员两次训练之间,身体得到更充分的恢复,还能使运动员在低强度训练日为预定的高强度训练日做好充分准备。4 k% v: T8 w+ ]4 H+ Y
; j$ Y8 A* p# T) Z; n
最理想的办法是:根据自己的训练目标和能力,安排合适的训练模式。即要确保刻苦训练,又要确保充分恢复。 |